首页» 动态信息» 交流园地

在有限的生命里,做无限有意义的事——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有感

发布时间:2019-05-23    来源:办公室    作者:李月明

 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,读完了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掩卷沉思,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深深地撞击到了。生活,对于每一个人来说,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。即便是总书记,也有艰难困顿的时候。而如何在艰难与困顿的生活中,活得有意义,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,做无限有意义的事,是我们每一个人,尤其是我们青年人,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。而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给了几点感触。

  一、修其心治其身,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

  年仅15岁的习近平,被命运裹挟着来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,条件最艰苦的梁家河村。他曾身上被跳蚤咬的都是大肿块,抓出一身血;他曾挑着200斤麦子一口气走10里山路;他曾不怕脏不怕累的修沼气、修淤地坝;等等,太多太多困难,如果不曾经历,怕是很难想像。去年国庆,我回山东老家,适逢秋收,便帮家人剥玉米,就一上午时间,手上起了茧子,到夜里,躺床上,累的翻来覆去。仅是干了一上午的农活,就累成这样,更别提那个年代正长身体,还吃不饱的15、6岁的知青孩子们了。

 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有不同程度艰难困苦。艰难困苦就是一把双刃剑,可以成就一个人,锻造心智,可以摧毁一个人,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,苦劳饿空乏乱,一样没落。但是,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,总书记做到了修其心治其身。“待入尘寰,与众悲欢,始信丛中另有天”。习近平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,塑造了体恤民众、以民为本的情怀,铸造了敢想敢干、勇于承担的魄力、培养了坚韧不拔、严于律己的品格,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终得以为政于天下。

  二、学所以益才也,砺所以致刃也

  总书记曾说过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。1969年有人接下乡知青扛箱子时,拿了习近平一个较小的箱子,以为轻松一些,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。等歇息的时候,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,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。他后来才知道,那里面装了一箱子书。读书这个爱好,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,从正定到福建,从浙江到中央,一路追寻过来,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,存在于他工作、生活的每一个片段,日积月累,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。

  反观我们呢,我们现在人手一部手机,各种APP推送,各种热点事件频发,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,时间被打得稀碎,试着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的读过一本书了,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了?是否还有诗和远方呢?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,当你看到夕阳余晖时,你会想到 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呢,还是干干的的说一句“好看”。当然了我们可能更丰富一些,因为我们会配表情呀。

  许多时候,我们喜欢读书,除了它可以让我们博学多才、知书达理,还因为它可以在我们疲惫、倦怠又紧绷的生活中,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、润泽和宽慰。读书,会丰富我们的想象力,矫正我们的判断力,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成长空间。但愿我们都能停下刷手机的手,捧起以前想读但还没有来的及读的书,享受阅读,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、一种工作责任、一种精神追求,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,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,融汇在我们的工作中。

  三、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

  这是书里边常提及的一句话,总书记最喜欢读这句话,也始终这样要求自己,把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放在首位。他可以不远千里赴四川绵阳地区考察学习,办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;他可以骑着“二八”自行车走街串巷、解决问题,兴起正定调查研究新作风。

  曾经,在学生时代,最喜欢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这样的诗句,憧憬着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,也能做有利于民生的实事。后来很幸运,我入职了中国农科院这一神圣学术殿堂,服务科研,服务科学家。但是,面对着北京高昂的房价,看着昔日同窗好友进了外企、律所,光鲜亮丽,心中不免有些失落、有些彷徨。我们的坚守有意义么?

  近日,总书记同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见,临近结束时,菲科向总书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,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?”总书记回答说:“这么大一个国家,责任非常重、工作非常艰巨。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。我愿意做到一个“无我”的状态,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。”

  如今,我找到了答案。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,这是一份庄重的承诺,也是一种公开的勉励,是一种为着一种信念、一个目标心无旁骛、矢志不渝向前奋斗的至高境界。同样用实际行动践行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承诺的,有我们农科院里各个研究所里忙碌着的科学家,如一首诗歌里写的,他们“多少次夜不能寐,只为攻坚克难而苦思冥想。多少次栉风沐雨,只为重任在肩而星夜兼程。”他们敢于坐冷板凳,矢志以求,毕生奋斗,薪火相传,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身为中国农科院后勤青年工作人员,秉持服务为本的后勤宗旨,为一群可敬的科研人员服务,让他们心无旁骛的投入到农业科研事业中,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坚定我的信仰,并为自己坚持的信仰自豪呢!服务科研,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情怀,那就是用毕生精力为农业科技创新,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,积极投身“两个一流”建设和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,在有限的生命里,做无限有意义的事。这是我们的志向,矢志不移;这也是我们的责任,责无旁贷。(中国农科院学习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三等奖)

打印本页关闭本页

  • 上一篇 :以赤子之心做一个纯粹的人——读《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》有感2019-05-23
  • 下一篇 :年华正盛时,在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——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有感2019-05-23